在讀尼采時悟到的。虛無或悲觀其實只不過是個起點。
讓尼采從他原本專精的語文學中離開,投身他自己的哲學的起點其實是叔本華。叔本華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悲觀主義者,他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深深影響了尼采,也使尼采結識了對他影響深遠的華格納。對於如叔本華般悲觀的哲學家來說”人生不過是在無聊與痛苦鐘擺盪”。而尼采卻為他深深著迷。
但其實尼采根本不是個悲觀主義者阿,到底叔本華為尼采帶來了什麼呢?
就像我們會對我們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不斷質問自己或是質問任何可以質問的對象生命的意義。悲觀主義與虛無主義,或是懷疑論者,這些無法提出任何答案的思維,對任何有意義的追尋來說,其實是個無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起點。
當我們開始懷疑我們周遭的一切,當我們開始不信任任何簡單的結論,無法不去質疑別人那麼絕對的論述時,才是走向自己道路的真正起點。於是乎,這些虛無悲觀與懷疑,其實一點都不是阻礙,而是幫助我們尋球自己人生解答的開始。所以,虛無主義其實只是個起點,不是終點。
不對生命提出質疑的人,是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答案的。存在主義大概也是從這樣的起點出發的。對於自己的生命開始感到質疑,再從質疑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存在主義者得到的答案是:自己創造出生命的意義,而不是把這權力讓渡給任何人。相對來說,這也是把自己的人生一肩扛起,不再能依靠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無論是有形或無形。
所以虛無主義其實不應該是困擾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停在這裡,甚至應該說,從這裡才是我們真正的起點。就算這個世界是虛無的,又怎麼樣!重點並不是去探究這個世界是否是虛無的,重要的是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我們能賦予我們自己的生命什麼樣的意義?
就算只是在腦袋中的幻想,也是可以找到他的意義的。何必去在乎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著,是否有血有肉,是否被什麼欺瞞著呢?
延續上一篇的虛無主義的主題,Habermas以他的溝通行動理論對抗虛無主義,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對抗虛無主義,其實,虛無主義就是我們共同的起點。請不要誤會了,它只是個起點,而不是終點,起點是讓人向前走的,請別停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