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1, 2004

又是村上春樹


雖然我好像跟很多人提過了,但是我想在這裡再仔細說明清楚.這感覺好像是在跑無窮迴圈,一直不斷重複著別人做過的事情而已.但是我們何嘗不總是在做著類似的事情而不自知呢.所以我想我大概不要太介意會比較好.不然一定會不斷不斷的這樣認為下去而什麼都無法完成.

就像挪威的森林裡面村上描述他對費傑羅茲"大亨小傳"的著迷.我對於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也有幾乎同樣的的感覺.

在完整的讀完挪威的森林兩遍或三遍之後,我把它放在書桌的書架上最醒目也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不管在做什麼事情(通常來說是讀書讀到累了)告了一個段落後,順手把挪威的森林拿起來,像玩賭博遊戲般隨便翻開一頁.就從那頁開始讀下去.一點都不需遲疑也沒有任何阻礙的從書上任何一個地方閱讀下去,直到這個段落結束.而也就像村上讀"大亨小傳"一般,沒有一次失望過.

我認為事情分為可以用文字說明白和無法用文字說明白兩種,雖然大部分的事物可能屬於後者,但其中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的.而我想要說明的這些事情大概是屬於相當"高級"的無法說明的事情.

前一陣子時報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挪威的森林中文版.把原來一本的份量從中間劃開分成上下兩集,分別為上冊(紅色)和下冊(綠色).聽說這是村上當初出版時自己設計的封面.我當初看的挪威的森林是我弟弟高中時在學校撿到的--聽起來有點詭異,但真的是這樣.約過了一年後,弟弟向我要了回去.於是我的"沒事就看挪威的森林"的習慣就被打斷了.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重新買一本.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並不怎麼特別起勁要做這件事情.雖然我似乎非常喜愛它.

首先是我自己並不清楚那樣的不斷閱讀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儒家的功利主義想法).然後我很確定雖然我是那樣的著迷的讀著這本書,但在閱讀的時候我並不快樂.只是感覺活著.但那活著又披覆著一些模糊不清的類似哀傷或無奈的東西.像是一邊苦笑一邊對你說著"還不就是這樣"的感覺.

於是我大概有兩年左右的時間沒有再去閱讀挪威的森林.即便是這樣我還是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最近的一次是上個月,在台大ptt的HATE版,傳出有一位網友自殺的消息.而這位網友自殺之前,讀的就是挪威的森林.於是--其實我不知道能不能稱作"於是",但是如果純粹以時間為基準考量,確實可以使用"於是"--在那之後,陪我姐逛大遠百誠品書局時,發現新版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兩集.很少那麼衝動的當下決定購買,然後加了二十元買了我想不可能是真的百大好書的誠品<<票選百大好書>>的海報.

挪威的森林其實是我第一本正式閱讀的村上的作品.在那之前好像有稍微瀏覽過"遇見100%的女孩"等短篇.但都覺得相當無味而難以下嚥.直到遇見了挪威的森林,把它當成全世界最後一本書似的不斷翻閱.在暫時失去它之後,我開始去圖書館尋找村上春樹的作品.發現自己竟然讀的下去了.於是我開始不斷的從圖書館借書.在沒有挪威的森林的這兩年內,我將圖書館的所有村上的作品全數讀完.因為村上算是非常熱門的小說家,所以他的小說大都不易借得.而我在無法借到長篇小說的情況下,也開始看村上的短篇小說和遊記.最後變成只要是村上的作品我都照單全收.這樣聽起來好像變成認人不認書,像是的迷戀偶像一出專輯,不管好壞就先買下去的盲目感覺.但我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最少我是這麼認為(這裡暫且不討論這個部分).

看村上的文字--只要是村上的文字--不管他寫的是什麼.小說也好,遊記也好,幽默也好,快樂也好,哀傷也好,我都讀的下去.許多次我又陷在無法自拔的迷惘而懷疑生存的目的甚至無法確定自己是否還存在的時候,讀起村上的文字,就能夠讓我對於自己的存在,好像多了那麼一點點篤定.對於為什麼要不知道任何活下去的理由卻要盲目繼續下去,多了一點動力.我想我大概把那稱為"活著"的感覺吧.很奇妙,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想這是屬於"高級"的無法說明白的事情.真的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接近那核心.我所用的語言文字都繞著那核心打轉,卻一直與它保持相同的距離無法拉近.

不知不覺用掉了許多無法接近核心的文字來長篇大論根本無法說明的事情.我想你們應該都猜到我是現在正在讀完整的第四遍的挪威的森林.才會又黏黏糊糊的寫了一大堆黏稠的東西.其實就我所知道的,這樣的東西寫了再多也沒有用.用定義不明的文字來描述模糊不清的道理,再怎麼想都是白費工夫的事情吧.

所以請不要再白費工夫了.

正經八百的寫 我與村上春樹

如果要說村上春樹和賴明珠(抱歉,我實在沒有辦法把他們兩個分開)到底侵蝕或滲透了我這個人到什麼樣的地步的話.我大概會用我記憶中沙漠裡的花來形容.

花的種子平時藏在眼睛所看不到的沙層底下.當沙漠下起雨時--我想大家或許都知道,沙漠的雨是不下則已,一下就是一整年份.這時種子會快速的發芽成長,並且開花結果,在水分消失之前將種子散佈出去.而後種子繼續埋藏在沙中,等待下一次的降雨.平時你根本無法找出它存在的痕跡.所以會以為它們都在類似時間或人生的衝撞當中磨損而消失了.

但是當我一不小心打開那些標駐著"藍小說",封面總是印著令人無法理解的抽象畫作的文字集時,那些藏身沙漠的種子總是以意料之外的速度猛然發芽.用著"反正老子我就只有這麼幾天好活,還怕你什麼~"那樣旺盛的活力衝破沙海.將沙漠開滿形而上的夢幻花朵.

這時你往往不知怎麼收拾只好耐心等待它們慢慢枯萎,種子再度落入沙中埋葬.唯一令人困擾的是,下次若是再發芽的話,那些花朵的範圍會比上次更加的廣闊,終致於最後你不禁問:到底這還是沙漠嗎?

我想這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我的人生,或許也是某些其他人的人生.不過既然我從來不能夠真正知道除了我之外人任何人的想法,我想我還是簡單點好了:這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的人生.





後記:
這是村上春樹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中一段有關沙漠的對話中所衍伸出的思考.

星期一, 5月 17, 2004

從一本尚未出版的書來談現代與後現代--對於後現代模糊的概念與雜評

從一本尚未出版的書來談現代與後現代
主講:蔡錚雲 教授

蔡錚雲老師在這場演講當中提到的現代與後現代的部分,其實有些籠統.簡單的來說,蔡錚雲老師是幾乎沒有做學術性的論述..他用簡單易懂的觀念切進所謂的”後現代”.老師使用我們這些所謂”新世代”(包括X,Y,Z六年級七年級等等)所處的觀點和生活來解釋.他提到,如果我們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現在所接觸的生活世界,是以電腦,網路,電視等等虛擬的,架空的世界所佔據,而對於自己所真正生活的世界,週遭所發生的事物,之於我們其實相對於那虛擬的世界而言是虛幻的,而那”真實的虛幻”所勾勒出的世界對我們才是真實的.這樣的一個錯置的觀念.

老師還提出一個相當符合現代真正更年輕的一代(現在主流的七年級年輕世代)所普遍存在的觀念來闡釋後現代的觀念.他提出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類似佛教”輪迴”的觀念.長輩告誡他們的”如果你現在不做好事,下輩子你會遭到報應變成非人類”的忠告或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直接的使用”如果不聽上帝或耶穌的話做好事的話死後就會下地獄”之類的論調.”,對於現在的年輕一輩已經完全的失去了過往的效力.首先就是你無法證明你說的話是正確的.你要證明現在可能比人類低等的動物是前世做了壞事的人類,或是去找出地獄和天堂來證明如何做就會進入.天堂或地獄.就科學上(最少就現在的科學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你無法說服他們去信守這些空泛的教條.他們只相信現在所看的到和可以實現的事情.他們注意的是當下的快樂.當他們當下不快樂的時候,你告訴他們再多這樣的道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快樂,他們得追求現階段(應該更明確的說明就是當下那個瞬間)的快樂.他們不相信宗教或是衛道人士所開的空頭理想支票.他們只想要現在所追求的愉快能夠兌現.

另外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就是有關分期付款和貸款或者是信用卡和現金卡的借貸問題.現在的經濟學有這樣的理論就是: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所以只要你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物品,或是使用信用卡或現金卡等等向銀行預先支出你現在其實並沒有的金錢,只要通貨膨脹的速度大過你所借貸的金錢或分期付款要多負擔的金額與直接付款金額的比例的話.那你就等於是賺到了那個通話膨脹的實質價差.你在他還未因通貨膨脹失去那價值的時候就先使用了.這個就經濟學上來說不僅對個人而言有實質上的利益增加,並且還能促進消費,而鼓勵消費正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市場架構下主要的論述立基.消費可以活絡市場促進資金的流動等等益處.所以不論以經濟學的論點來看,或者是以個人式的享樂為觀點出發,這樣的一個”及時享樂”的論述都是有利的.在這樣的立論基礎上我們的年輕人當然會朝這樣的一個方向進行.他們要的東西不再是看不見立即效果的保守主義能給他們的了.

其實就最簡單的觀點來闡釋所謂”現代與後現代”的話,他們兩個則是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現代主義的推演進展到一個教條式的盡頭時,就出現了解構這樣教條式現代主義的後現代.後現代是建築在現代主義的根基上,而由解構這個根基為主軸出發的一個概念.它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自我主體論述,而且這正是他的精神所在.

其實在這樣非常模糊不具體的論述下所激盪出的新的觀念論點,以相當快的速度激盪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當中.當然後現代很明顯是一個反理性的學說(反的是現代主義式的理性),但是若我們要去討論是否只有理性和反理性這兩個選項時,又會同時引進一個”非理性”的觀念.如果非理性和反理性是不相等的論述成立的話,那非理性和反理性的關係將如何界定,而他們與正統啟蒙理性的關係又為何?是否非理性當中包含了反理性呢?若是這樣那介於理性和反理性中間的真空狀態的屬於非理性的部分,該如何去定義和分類,都是非常複雜而難解的問題.

但我想我們不可否認後現代在激發不管在哲學的或是藝術中造成的進步的力量.在我自己較熟悉的藝術領域當中,確實由後現代引領的風潮鼓動了非常多樣多元的創作形式,激發出許多新的想法,甚至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關係的根本性的改變.都是後現代不斷展現的力量.

老師所舉的<<周星馳的電影世界>>中所列舉的許多周星馳電影裡解構的現代主義式的教條,一些被現代主義所定義出來所謂的”意義”,都在不斷的被挑戰,而且這樣的挑戰也確實得到現代年輕人激烈的迴響與認同.這樣的迴響與認同其實是一種跨領域且整體性的對後現代解構思潮的肯定.在這樣一片自由的解構思潮當中所綻放出來的力量會被導向什麼樣的一個大方向?他將會是順個反全球化多元的思潮走道發散的極致或是終究將收斂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論述呢?讓我們慢慢觀察或是身體力行的去參與吧!

星期日, 5月 16, 2004

評onaji yoru(同一夜)

在"onaji yoru"這首曲子當中,林檎少見的使用相當圓潤而
溫和的方式來詮釋曲子的前半部.所謂的圓潤溫和並不是林檎慣
用的氣音或是童音,而是加上厚度和濕度相當內斂的表達方式.
雖然後半部還是轉成林檎慣用的帶有撕裂感的唱腔,但是那前頭
不似林檎風格的拘謹的詮釋方式,可以讓人看到或許是林檎溫和
可愛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我常常會想為什麼林檎的假音和童音會唱的好像被離心力
和行星引力撕碎的破碎衛星所形成的行星環,遠望時是個完整的圖
像,細看卻是無數衛星碎裂後的殘渣.


說不定林檎的歌聲真的是由什麼的殘渣所組合而成的吧.